EN / 中文

CTCBIOPSY系统强势入选《中国医学装备发展状况与趋势2025》绿皮书

2025-07-24来源:YZYMED

PART.1 十年磨一剑:CTC检测技术获国家级绿皮书认可


    2025年6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权威发布的《中国医学装备发展状况与趋势2025》绿皮书即将揭幕,该书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医学装备绿皮书—《中国医学装备发展状况与趋势2025》全书共分四章,分别阐述我国和全球医学装备市场、医学装备若干子领域市场及发展趋势、政策解读、行业热点等内容,以翔实的数据、全面的资料、权威的政策解读、前沿的技术,对医学装备行业进行科学、深度分析,为关心医学装备行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CTCBIOPSY-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凭借颠覆性创新突破技术与十万例临床数据验证,从众多创新医疗设备中脱颖而出,成为液体活检领域唯一入选的国产标杆设备。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肿瘤CTC检测技术迈入国际第一梯队,更意味着“血液追踪癌细胞”的精准医疗时代全面到来!  


PART.2 硬核技术:三大突破来破解肿瘤监测的世界难题

01纳米微筛专利技术,大幅提升灵敏度

    全自动微流控芯片:独创8μm孔径纳米筛膜,基于癌细胞物理特性(>8μm)实现无损捕获,突破传统EpCAM免疫法由于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导致的漏检瓶颈。

02唯一实现“CTC细胞分型”的临床检测平台

    精准区分单个CTC、循环肿瘤微栓(CTM)及中性粒细胞CTM,肿瘤患者转移风险由低到高。

03动态监测较影像学提早预警

    CTC与影像学检测相比,能够平均提早3-6个月预测肿瘤的转移。


PART.3 权威背书:技术标杆的“国家级认证之路”

• 标准制定者:主导制定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肠肿瘤4大专家共识,成为行业标准。  

• 学术里程碑:CTCBIOPSY技术载入《实用现代病理学技术》《CACA液体活检指南》等6部权威临床专著。

• 临床全覆盖:落地武汉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00+三甲医院,累计服务超10万例患者。


PART.4 入选绿皮书:中国智造开启肿瘤防控新纪元

    CTCBIOPSY系统解决了液体活检临床转化的三大痛点:CTC富集效率与异质性覆盖不足、鉴定技术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不足、标准化与自动化缺失。

01极低丰度与异质性挑战

    CTC在外周血中极为稀少(每1亿个血细胞中仅有1-10个CTC),且存在高度异质性(如上皮间质转化导致表面标记物丢失、细胞大小差异等)。原来技术主要依赖EpCAM等上皮标志物进行亲和性富集,但无法覆盖所有亚型,尤其是发生EMT转化的CTC。  

    CTCBIOPSY系统突破进展:山东省肿瘤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通过CTC与微环境互作机制研究,不依赖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开发了纳米微筛CTCBIOPSY系统,高效捕获CTC并在全国三甲医院应用,并获得山东省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02鉴定技术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不足

1. 表型鉴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传统荧光抗体检测(如CK+/CD45-)依赖不同抗体结合效率及人工判读,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无法区分凋亡细胞与活性CTC。  

2. 功能鉴定的复杂性

    功能分析(如体外培养、动物模型)虽为“金标准”,但耗时长、通量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CTCBIOPSY系统突破进展:全国病理及临床专家在CTCBIOPSY系统上,通过大规模数据验证细胞病理学鉴定CTC的可行性,同时与2016年发布《循环肿瘤细胞病理学图鉴与应用》图谱,建立了CTC细胞形态学的鉴定标准。

03标准化与自动化缺失

1. 技术标准化程度低

    不同检测平台(如CellSearch系统、微流控芯片)在富集和鉴定流程上差异显著,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结果可比性差。  

2. 样本处理与数据分析瓶颈

    血液样本保存条件、抗凝剂选择等预处理环节缺乏规范,且大规模数据判读依赖人工,效率低下。

CTCBIOPSY系统突破进展:纳米微筛技术(CTCBIOPSY系统)具备自动化富集操作,检测流程进入《循环肿瘤细胞在胃肠肿瘤诊疗应用专家共识》等临床专家共识,为CTC标准化应用树立行业标杆。

结语

    CTCBIOPSY系统入选绿皮书,将加速构建从“早期预警”到“精准干预”的肿瘤全病程管理生态!CTCBIOPSY系统,让血液中的癌细胞无所遁形,让生命之舟驶出肿瘤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