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中文

热烈祝贺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CCTB)暨第十五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结束

2021-12-15来源:

2021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五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于12月10-12日线上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促进多学科协作,聚焦肿瘤标志物领域一年来的最新进展和突破,包括肿瘤蛋白标志物、肿瘤免疫标志物、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肿瘤代谢标志物、肿瘤遗传性标志物、肿瘤单细胞测序前沿等主题论坛及主题活动,大会内容精彩纷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在12月12日开展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论坛上,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病理科杨新教授进行了《液体活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肿瘤临床应用进展》的学术报告。

杨教授指出目前比较火热的液体活检标志物有ctDNA和CTC,二者的临床应用各有侧重,ctDNA指肿瘤细胞凋亡/坏死释放的DNA片段,容易检测,但结果易受白细胞背景干扰,主要用于选择靶向药物及耐药监测。而CTC是指循环肿瘤细胞,特异性强,但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现已被证实在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复发转移风险、疗效评价、辅助诊断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自2010年美国AJCC指南(第七版)首次将CTC列入分期系统提出cM0(I+)分期,之后关于CTC的应用推荐不断在推陈出新。近年来CTC也越来越受到国内临床的关注,2021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明确了病理评估有创,影像学评估敏感性差,且存在滞后性,CTC可以作为补充手段进行病理诊断和疾病评估。2021年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则明确指出CTC的AR-V7检测可帮助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CTC检测方法有基于物理学特性(细胞大小、梯度密度离心等)的捕获方法,也有基于生物免疫学分离方法(包括阳性富集和阴性富集)。有研究表明在胰腺癌基于ISET(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技术原理进行物理捕获的CTC检出率比依赖于EpCAM表面抗体的阳性富集方法高(72.4% VS 30.3%),二者有显著差异(P<0.0001)。
同时,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基于物理学细胞大小及形变能力的原理对CTC进行富集分离的CTCBIOPSY系统,该系统总体CTCs检出率可达82%,是国内第一家将肿瘤转移风险从低到高分为CTC、CTM(循环肿瘤细胞团)和中性粒细胞CTM三种细胞分型的检测系统,提示临床面对不同情况需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该检测系统与中华医学会最新发布的《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及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2021》中的6条临床共识和4条实验室检测共识保持高度一致。

最后,杨教授还给大家介绍了CTC下游鉴定分析技术及应用方向,并展示了基于CTCBIOPSY系统捕获CTC后的下游检测,包括蛋白分型(上皮及间质型检测)、EGFR/KRAS、CEP8/CEP17以及CTC单细胞测序的CNV(拷贝数变异)检测等。

芝友医疗的CTCBIOPSY系统基于物理学原理对CTC进行富集分离,所捕获到的CTC为完整的肿瘤细胞,包含肿瘤细胞的全套遗传信息,便于进行下游各种鉴定分析。另外CTCBIOPSY检测平台已成功实现CTC单细胞测序技术,期待该检测系统在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中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