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在中国北方和部分南方地区一种高发的肿瘤类型,其5年生存期不到15%。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某些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中已展示出诊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等临床价值,但是对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来说,能否利用CTCs检测来进行预后预测以及疗效评估还不明确。近日,山东省肿瘤医院与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MEDICINE》杂志上联合发表研究论文(IF=5.732),利用不依赖于上皮标记的CTCs检测方法成功地检测到ESCC中的CTCs和CTM,并明确了ESCC患者的CTCs数量与病理分期以及血小板基线水平的相关性。
该研究使用了2种检测系统来检测ESCC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美国强生公司研发的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特殊标记分子进行捕获的CellSearch?系统和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不依赖于肿瘤细胞表面特殊标记分子进行捕获的CTCBIOPSY?系统。检测结果显示,在61例ESCC患者中,CTCBIOPSY?系统在20例患者(32.8%)中检测到了CTCs,同时在3例中检测到了循环肿瘤微栓(CTM),而使用CellSearch?系统只检出了1例(1.6%)CTC,没有CTM的检出。CTCBIOPSY?系统检测结果还显示了CTCs检出率与数量与ESCC患者病理分期和血小板基线水平均呈现正相关性。
该研究主要参与者山东省肿瘤医院李胜教授表示:“国际上关于食管癌CTCs的报道比较少,我们是国内首次同时用两种方法来研究比较食管癌患者的CTCs检测,目前来看在ESCC这一特定的癌症中,CellSearch?系统检测CTCs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CTCBIOPSY?系统。我们在试验中观察到ESCC患者中CTCs发生了上皮-间质转换(EMT),这也解释了为什么CTCBIOPSY?系统检测效果更好。”
图为:李胜主任(左二)与参与实验人员合影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放疗主委、中国放疗装备常委、武汉市五医院肿瘤科主任龙志雄教授评价:“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肿瘤标记物通常是组织或肿瘤细胞分泌的血清蛋白,只能据此间接了解肿瘤的特性。而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直接获取肿瘤细胞本身,其临床价值或相关生物学信息远远大于常规肿瘤标志物。”
图左:龙志雄教授 图右:孙燕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临床肿瘤学家孙燕院士表示:“实体瘤的临床研究落后于血液肿瘤的进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方便快捷的获取标本。捕获循环肿瘤细胞,就像抓俘虏一定要抓‘活口’一样,完整的肿瘤细胞更能体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侵袭性。”
最后,文章作者山东省肿瘤医院张百江教授表示,能够有效检测ESCC患者外周血的CTCs只是研究的第一步,他将利用CTCBIOPSY?系统对CTCs与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深入研究下去。